今天是:  
站内搜索   
市区街道
社区动态
周边动态

地 址:连云港市连云区墟沟东园路8号
电 话:0518-86089826
手 机:13851266597
网 址:www.huanghairenjia.com
邮 箱:huanghairenjia@126.com

  百姓杂谈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姓杂谈
北固山的古文化遗迹——古诗文石刻
新闻来源:    点击数:7800    更新时间:2015-4-8 16:35:39    收藏此页

       作者:陈圣余 
       石刻文字和图像是中国独有的“国粹”艺术之一。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勒石铭金”一词说的就是石刻文字与青铜铸造文字。历代石刻的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等,以歌咏秦国君狩猎的先秦时期的“石鼓文”最负盛名。
        北固山原是海中岛屿,现为半岛,是北云台山支脉,明末清初始与北云台山相连。北固山很早就有人类活动,文化遗存颇多,1982年2月在北固山南麓发现春秋时期的墓葬,出土了鼎、剑等青铜器和陶器。北固山曾建有多处庙宇道观,如:紫阳岭的紫阳院;紫阳院前的五神庙(财神庙);北固山南麓的碧霞宫、安和寺;小庙岭的山神庙等。紫阳岭、后大门、瑞石窝、灯盏崖等处都有古诗文刻石遗存,最早的是唐朝刘知几(661—721)的“瑞石窝”题刻(今不存);金朝(1174年前后)的“灯盏崖”宋蟠诗刻;清道光紫阳岭“山海奇观”诗刻;清光绪后大门黄道传“云水荡胸”题刻;民国早期瑞石窝诗刻。现存最早的是金代“灯盏崖”宋蟠诗文诗刻。
        一 灯盏崖宋蟠诗刻
        灯盏崖,在北固山南坡,北固山三奇石之一,状若古之灯盏。其石高悬于山脊之上,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看,其形也似苍鼋,又似飞鹤。金代东海令宋蟠题刻诗中喻为苍鼋。崖,本地读音不读ya,而是读“捱”(ai,阳平)。
1997年因慕风景,买地筑蜗居在北固山南坡灯盏崖下,离灯盏崖约20余米。居不甚高,市不甚远,瑞石作伴,苍松为邻,足以养心养气。“灯盏崖”即“光明之石”也,故名蜗居为“炳石居”。
        与灯盏崖为邻近二十年,隔三差五总会围着这块大石闲转赏玩,一直不知道其下的石壁上有古人题刻。发现石刻纯属偶然,2010年11月8日下午2点多,微醉,约书家成以强先生到灯盏崖游玩,成以强发现灯盏崖下垂直面东的石壁上好像有字,我近前细看,的确有一个似繁体的“风”字,一个是繁体的“戏”字,其余还有许多文字,由于石壁苔痕斑驳,颜色灰暗,文字小而刻痕浅,难以分辨。10日下午,我用毛刷蘸水擦洗石壁,那些字稍稍明显,中间繁体的“风”和“戏”字很清晰,字径约5厘米,别的字还是看不清。晚,电话告诉张树庄先生,请他带会拓字的人来一同辨认。16日下午,张树庄从新浦带封其灿先生等人来看,封先生将石壁上的字用宣纸拓了下来。石刻刻面高约0.9米,宽0.3米,字径5厘米,属竖式排序。张先生辨认右起******行似淇水宋蟠四个字,其余文字从右至左竖排,初步辨识如下:
        淇水宋蟠
        巨石如苍鼋奋身欲□海横空三丈许
        尺尾山□在烈风振□□此石不□坏
        造物巧游戏其机谁可解六□□所无
        惊眼叹奇怪莫言古至今犹应阅□代
        11月23日,经张树庄、封其灿等确认文字如下:
        淇水宋蟠 
        巨石如蒼黿 奮身欲犇海
        橫空三丈許 尺尾山上在 
        烈風振山動 此石不傾壞
        造物巧遊戲 其機誰可解
        六合何所無 驚眼歎奇怪
        莫言古至今 猶應閱萬代
        此乃一首六十字仄声韵的五言古诗。
        当晚,为了弄清楚石刻的作者和年代,查《嘉靖海州志》,职官部分果然有淇水宋蟠其人,宋蟠是金世宗时东海县令,非常开心,当即电话告知张树庄先生。《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职官:金(朝):“东海令审蟠,字伯升,淇水人,世宗大定年任。见钓台石刻。”后又查《嘉靖海州志》金石篇,发现有一注释:“‘审’字实为宋字之误”。据此,可以确定金世宗大定十四年即南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前后宋蟠为东海县令,是时海州属金。《金史 地理志》:海州有朐山、赣榆、东海、涟水、沭阳五县。东海县治一度在今朝阳镇(新县)、南城镇,辖区为今云台山地区(当时还是海中诸岛)。
        说来奇怪,与灯盏崖为邻竟然给我带来许多诗情,我的大部分诗作都是迁居到灯盏崖下的蜗居之后所作。
        【灯盏崖】
        一
         许是补天弃置材,翻身化作玉灯台。
         昂头勇奋鼋朝海,振羽身舒鹤展才。
         自有华光长指路,常同日月共徘徊。
         只因受得人膜拜,福寿祥和一起来。
         二
        灵山醒悟自飞来,化育曾经日月怀。
        野鹤乘云翔世外,归航压浪向蓬莱。
        补天本是青峰玉,指路翻成灯盏崖。
        愿以澄光留此处,抚风牧雨照云台。
        【炳石居】
         一 
        又喜今天小事无,南风戏柳柳眉舒。 
        观花未放权观树,钓水难提且钓鱼。 
        闹市歪诗难贾酒,闲庭缓步易翻书。
        醒来种玉青峰上,前望江淮右望徐。
        二
        又见三春到草庐,嫣红姹紫艳何如。
        庭旁有树皆争绿,案上停风似爱书。
        只以禅心观自在,随他明月照沟渠。 
        浮生且乐家园老,野鹤常来问起居。
         三
        书城夜读月将残,择尽诸家俱可观。
        老笔谁怜新派别,时人不爱旧衣冠。
        聊从学海孤帆远,岂慕琴台一晌欢。
        仰看长天高万里,蟾光如水照栏杆。 





         二 紫阳岭山海奇观诗刻
        听“看山人”老黄说,北固山“大平顶”上有一处石刻,于是,在清明节前一天上午找老黄带路去看。上大平顶(紫阳岭)往西北里许,路西南侧有一突兀高起的峰头,石刻在峰头悬崖下的北立面,石面垂直平整,深灰色,高二米多,刻字部分高约一米多,石刻内容如下(见图):
        从右至左横刻:
        山海奇觀(正楷)
        右起往左竖刻(行楷):
        大清道光十四年歲次甲午
        六月朔榖旦公立

        長流澗下水長流,日照紫陽景最幽。
        左右環山迎渤海,相傳遺跡至今留。

        望海須登望海邊,果然浩渺接雲天。
        舍利山前紫陽觀,人但能來便是仙。
        ******首,除“渤”字看不清外,余皆能辨。以音韵推之,渤海之“渤”古音仄声,应是渤字,按律诗、绝句“二四六分明”的规矩,该字处于第六字位置,应为仄声字。古人称海州湾及外海为“东海”,海州湾北方之海为“北海”,也称“渤海”。第二首******句之******、三、七字模糊难辨。“望海边”之“望海”不知所指是地名还是行为。前一首写的平实通俗,诗中有长流涧、日照、紫阳、环山、渤海等意象。不知此诗文何人所作,何人书刻,七言诗之后模糊一片,似有字迹,也许是风化的落款?诗中所言“相传遗迹”是什么遗迹呢?紫阳院的遗迹?这是一个待解之谜。
        长流涧走向是由西北向东南曲转向东,发源处北岸即北固山******峰舍利峰,其峰兀然突起,气势雄奇,没有植被,石骨嶙峋。涧南即紫阳岭,较为平坦,土厚草深。长流涧中游陡峭,幽深清秀,涧口有北固山三奇石之一的“剑石”。 
        站在舍利山顶,极目四顾,但见沧海寥廓,东无极涯;云山苍茫,气象万千。港池似玉,鸽岛如螺;帆樯云集,吊车林立。秦山岛浮于浩渺烟波里,鹰游山飘在闲云淡雾中;西大堤沉沉一线,南固山翠染高屏。真所谓“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直令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而欲学范仲淹公“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紫阳岭上有电视差转台,岭上有路,可通汽车至舍利峰下,路两侧黑松连片,西岭瘦竹茂密。舍利峰南坡古有紫阳院,遗址无觅。紫阳岭北破下即是长流涧。
         得诗二首以记今日之兴:
        【北固山舍利峰长流涧】
        我来未见水长流,却见峰巅景色幽。
        大港云连接浩渺,小城山抱竞危楼。
        紫阳院外寻无路,舍利身前忘有求。
        想问摩崖谁是主,浮名不上******头。
        【北固山紫阳岭】
        长流涧下结秋霜,碧玉梢头挂紫阳。
        已去山僧归别院,常来吊客怅空荒。
        无边竹树摇正好,一港帆樯渡未央。
        欲向峰头寻佛路,凡心向远望苍茫。
        2009年3月28日星期六




      三 向若亭二苏碑石刻
        原碑位于今海滨公园向若亭北30米处,一岩石上有碑座凹槽。今不存。张树庄《连云丛谭》载,二苏先世原为淮扬泰州人,其始祖从明太祖有功,封昭信校尉,世袭百户侯。明信国公汤和设卫防海时,调入日照安东卫驻守,仍袭百户侯之爵,在安东卫落户。明末,其后人苏京、苏衮二人为躲避清兵追捕,于1645年隐居墟沟北固山上。苏京,字殿卿,号临皋,生于明万历壬辰年(1592),明末任江西道监察御史,河南巡按。1647年降清,任陕西道监察御史,5年后(1653)卒于福建按察司佥事分巡建甯兵备道任上,终年62岁。京平生轻财好施,世人誉为:“持己秉三代直道,待人凭一片丹心”。著有《小学注解》、《笔山居艺》、《畿南纪兴诗》、《文稿》传世。京五弟苏滚,字雪堂,明末贡生,苏京降清后,苏衮仍留墟沟,是墟沟一支苏氏的先祖。苏京隐居墟沟期间,悠游山水,到过宿城并有诗:“别有寻幽径,重来另一天。峰回山势迥,路转地形偏。窈窕荒蹊窄,嶫峨峭壁悬。闻(字误?)观山鸟美,淇澳卧龙眠。摩石敲新句,拂苔读旧篇。沉沉禅境寂,泠泠梵声喧。羹煮云根蔌sù,茶烹涧底泉。青菁尘外饭,白云坐中联。山下耕桑侣,逃秦不计年。”
张百川《云台导游诗钞》:在墟沟北山“乐寿山庄”园内崖上。碑文:“明二苏避难处”。碑上款小字“岁乙丑中秋之吉”,下款小字“兄御史弟贡生苏京苏衮”。案:乙酉,明由崧(即福王)弘光元年是乙酉,其时山东为清所有,群寇如毛,二苏避难海上。今山东日照县居民相传,谓二苏系安东卫山岚头翰林苏仲山之远祖。
        余有诗以记其事:
        当年北固盼明师,也羡逃秦不计时。
        避难曾闻碑有记,隐居未达世无知。
        苟全性命归新主,却失桃源续旧诗。
        可叹丹心谈直道,徒留世上说瑕疵。
        四 瑞石窝诗刻
         瑞石窝是北固山三奇石之一,在北固山东南坡头,三块大石支起一块巨石,如一石棚,可避风雨。北则外石壁上刻有正楷“瑞石窝”三字。登瑞石窝顶但见长堤外碧海沧沧,烟波万顷。十里码头,铁臂林立,巨轮来往,恍若鳌鱼。瑞石窝北邻向若亭,东临海棠路,松柏环绕,游人随意登临,南下有广场,早晚舞者咸集。对面隔大港路和陇海铁路是墟沟老街,夜晚霓虹四起,一派升平景象。瑞石窝东有一株松树,树龄百年以上,树顶枝条平展,婷婷如华盖,人称“倒栽树”,小时候常爬上去玩。此松于去岁遭虫枯死,可惜。
         据张树庄先生《连云丛谭》介绍,今天的瑞石窝并非是以前的瑞石窝,原瑞石窝位于山门西边。2000年,在台湾的104岁的墟沟邵诗谭老人回忆,山门西北原有一丛怪石,状若新月,犬牙交错,其中一块高丈余的大石上刻有“瑞石窝”三大字,旁有“会稽刘知几题”数字。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进士),《史通》的作者。民国间海州镇守使白宝山来墟沟,深爱“瑞石窝”三字,遂决定在此石西北建别墅,以为养老之地。其后,瑞石窝那一丛怪石被石匠凿破用于建楼,白宝山万分痛惜,又在今瑞石窝处刻了三个大字。同时让秘书灌云中正人王晓农在旁边写了31个字的题记记下此事,此题字不存。
         国民党高官黄杰曾题诗赠白宝山,后来刻在瑞石窝北侧的石壁上,其诗并记如下:
         我来黄海听渔歌,初次瞻韩瑞石窝。
         喜上云台观浴日,闲从北固看回波。
         与人增寿山弥静,把酒言欢颊自酡。
         老去廉颇犹健饭,还当为国整金戈。
         右诗谨上峻青将军。丙子春月黄杰并书。
         黄杰,字达云,1902年生,长沙人,1924年黄埔军校******期,1949年民国国防部次长,1962年台湾省主席,1969年台湾国防部部长,1972年台湾总统府战略顾问,1995年去世。1936年,白宝山六十岁时,黄杰作上诗以贺。时任海州税警团团长。
        余也有诗二首以记:
         【瑞石窝 用黄杰韵】
         一
         闲从北固放清歌,幸有天生瑞石窝。
        向若亭前呼日出,倒栽树上看星罗。
        一山春色犹嫌少,万顷秋光岂恨多。
        夜对灯红迷酒绿,时人不复枕金戈。
        二
        采风访古问渔歌,瑞气横生出石窝。
        喜与红霞追落日,聊同白雁戏扬波。 
        一山浩气嫌留少,半斗庸才恨不多。
        欲向仙乡寻好梦,人迷不复看吴戈。
                          

                    
        五 后大门黄道传云水荡胸石刻
        云水荡胸石刻位于北固山之玉枕山(小棺材山)东侧的石壁上,石刻高1.5米,宽2.5米。石刻主体是“云水荡胸”四字,隶书,字径约50厘米。下为跋文,楷书。为黄道传于光绪己亥年(1 8 9 9)书。跋文为:“清光绪己亥年(1899)季春下□海州里人黄道传登此观海时风卷怒涛浪花喷雪振衣千仞尘障一空遂勒石四字于石壁以为雪泥鸿爪之遗 ”,后有同游人的姓名:“同游者邵君鸿举姜君有珍孙君贯英燮臣董君春成心澄及门生李子焕藻顾子训礼邵子会林并其姪诗敏也。”落款为“六品顶戴龚守业偕弟士业刻”。
此石刻隶书结构工整,遒劲端庄,楷书洒脱俊秀,刚劲有力,此石刻1982年被定为连云港市******批文物保护单位。
        余有后大门观潮诗以接“云水荡胸”之意。
        【后大门观潮】
        横冲万马拍岸来,竹岛琴山颤两堆。
        闹海谁掀黑水立,摧波我唤玉龙回。
        潮来怒搅翻江杵,浪打惊开动地雷。
        七月风高催急雨,琼花拍面雪喧豗。
        黄道传,字习斋,别号薪田先生,自号守拙老人。海州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生于书香世家,幼习儒学,弱冠赴海州直隶州试院,考中“府首案”,后以禀生资格被选为拔贡,因深恶官场丑陋,故不愿为官,在家设馆课徒,其弟子遍及东海、赣榆、沭阳、灌云、灌南、响水等地,多为名儒硕彦,他被誉为海属一代儒宗。光绪十六年至二十九年(1890-1903年),历任海州直隶州教授,学正多年。其间于光绪二十四年,被朝廷钦封为五品奉政大夫,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兴学堂,次年,于石室书院(考棚)东建海州中学堂,他为首任舍监。民国后,他隐居家中著书立说,著有《啸月山房诗文集》等流传于世。尚有诸多诗文因战乱而湮没失迹。民国6年(1917年)经江苏省教育厅长袁祖成推荐,任《江苏通志》采访主任,并兼海属四县(海、赣、沭、灌)分纂。民国14年80华诞时,江苏省省长韩国钧题赠“朐痒硕望”匾额一方。黄道传文学学养深厚,擅书画。其书法以隶书、楷书见长,绘画以工笔山水******。他的绘画作品多为山水中堂、花鸟条山,当时,海州书香人家多有保存。民国18年病逝,葬于城东孔望山麓之朐山头。

 


                                                                                     

总页数:1  第  1    页 

上一篇:愿你有颗“中国心”   下一篇:十谈如何实现中国梦之六:健全法治、实现公正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返回
电 话 13851266597    地 址: 连云港市连云区墟沟东园路8号 邮编:222042 邮 箱: 983959271@qq.com
连云港黄海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信通网络- 连云港网络公司 技术支持[管理] 苏ICP备14014670号
 

苏公网安备 32070302010041号